贵格会,小兄弟会,胡格诺派,浸礼派,清教,新教……求详细解释=w=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23:22:07

贵格会,小兄弟会,胡格诺派,浸礼派,清教,新教……求详细解释=w=

贵格会(Quaker),又称公谊会或者教友派(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该派成立于17世纪的英国,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因一名早期领袖的号诫“听到上帝的话而发抖”而得名「贵格」(Quaker),中文意译为“震颤者”,但也有说法称在初期宗教聚会中常有教徒全身颤抖,因而得名.该派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不尊敬任何人也不要求别人尊敬自己,不起誓,反对洗礼和圣餐.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应当被平等对待.主张任何人之间要像兄弟一样,主张和平主义和宗教自由.
  贵格会没有等级结构划分,刻意避免在内部出现居于领导地位的神职人员,例如牧师或其他大人物.
  贵格会教徒的聚会一般会在一片沉默中开始.在集会进行中,只要愿意,任何一位聚会者都可以上前发言.
  该教会坚决反对奴隶制,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废奴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贵格会在历史上提出过一些很进步的思想,其中一部分现在得到广泛接受.
  胡格诺派是16~17世纪法国新教徒形成的一个派别.又译雨格诺派.该派反对国王专政,曾于1562~1598年间与法国天主教派发生胡格诺战争,后因南特敕令而得到合法地位.后又遭迫害,直到1802年才得到国家正式承认.
  十六到十七世纪法国新教徒(加尔文派)的称呼.一般认为得名于德文“结盟者”(eidgenossen).主要成分为反对国王专制、企图夺取天主教会地产的新教封建显贵和地方中小贵族,以及力求保存城市“自由”的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
  浸礼宗是基督教新教宗派之一. 因反对婴儿受洗 主张只对理解受洗意义的信徒施洗 洗礼采用全身浸入水中 不用点水于额的方式 故名.浸礼宗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 1869年获法律保护 19世纪获得巨大发展 在美国传播甚广.浸礼宗多数教会在一切信仰与实践问题上以《圣经》为最高权威;教会由信徒即有信仰和体验的人组成 反对教阶制和教区制;在教会生活中所有信徒一律平等.其崇拜形式与归正宗、公理宗等接近;重视读经、讲道、唱赞美诗 祷告多采即兴方式.1836年传入中国.
  浸礼宗多数教会的特点为:①在一切信仰与实践问题上,最高权威是基督与《圣经》,信经与礼文均不足为凭;②只对信徒施洗,因为洗礼是基督徒的标志,而基督徒是自觉的信仰者;洗礼应根据圣经将受洗者全身浸入水中,并以三位一体上帝之名进行,象征信徒分有基督的生命、与基督同受死与复活;③教会由信徒即有信仰和体验的人组成,教会生活的基础是信徒与上帝以及信徒之间的盟约.反对教阶制和教区制;④在教会生活中,所有基督徒一律平等,因为每一基督徒都是圣徒,在教会事务上都有权力,牧师执事等只有特殊责任而无特殊地位.在教会组织原则上,浸礼宗采用公理制,认为在基督之下基本权威属于地方会众.会众可以接纳与开除成员,聘任牧师,按基督精神安排教会内的宗教生活.由会众代表组成的各级联合会、均无权控制地方教会,只负责办理共同关心的传教、教育和慈善事务.崇拜形式与归正宗、公理宗等接近;着重读经、讲道、唱赞美诗,祷告多为即兴之语而非预先写就.
  清教Puritanism,欧洲宗教改革时代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清教徒”源于拉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丁文Purus,意为清洁.16世纪60年代开始称用,指要求清除国教会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在教义上主要受加尔文宗的影响.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当中.清教的兴起则是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
  清教徒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无论平民还是国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们信奉j.加尔文“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主张建立无教阶制的民主、共和的教会,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70年代起,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他们赞许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这些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
  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简称新教,或译为更正教、反对教,也经常被直接称为基督教,是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为广义上的基督宗教的三大派别之一.
  新教强调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三大原则.这是和天主教针锋相对的,是新教各派共同的特点.
  1、因信称义
  新教救法论的核心,主张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根据基督教教义,人因有原罪和本罪,不能自救,在上帝面前不能称义.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将救恩赐给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来自上帝的恩典.这是基督教各派共同的信仰.至于如何使罪人获
  得这种恩典,收到得救的效果,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还必须凭借圣事,通过天主教教阶制的神职人员,才能将救恩颁赐给信徒.在新教看来,这是把圣事作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易”,因为天主教规定信徒必须按教会的要求履行某些功课或善行,如做弥撒、奉献、悔过、补赎等,表示自责或补偿,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教会神职人员(神父、主教和教皇)成为垄断救恩的代理人.新教认为这不仅违背《圣经》的教训,而且带来许多弊端,根据《新约》的《罗马人书》和《加拉太书》的教训,认为遵守律法和诫命不能使人称义.得救的真谛在于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凭借信心,通过圣灵的工作,使信徒和基督成为一体.由于这种神秘的结合,基督的救赎就在信徒身上生效,使信者“还是作为罪人的时候,在上帝面前得及被称为义”.新教认为行善是应该的,但这是重生得救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功德,其本身没有使人得救的效能.这种得救观对天主教用来垄断救恩的圣事观和圣职制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2、信徒皆可为祭司
  新教认为既然只凭信心即可得救,那么信徒人人均可为祭司,无须神职人员作为神人之间的中介.此外,信徒还可以互相代祷,每个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顾相助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传播福音的天责.这就冲淡甚至取消了神职人员与一般信徒之间的差别.虽然新教的多数宗派仍然保留教务专职人员(牧师等)的职称和封立仪式,但这主要是职务上的标志,不意味着具有颁赐恩典的特权.
  3、《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这也是针对天主教提出的.天主教虽然不否认圣经的权威,但坚持圣经的解释权属于教会.实际上就把有关宗教信仰的一切问题,包括教会传统(教父遗训、教会法规,以及历届公会议的决定)的最高权威集中在天主教会和教皇身上.新教则主张唯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每个信徒都可以借圣灵的引导直接从圣经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新教一般虽然接受最初几次公会议关于三一论和基督论等的教义和有关的信经,也认为教父遗训有指导作用,值得尊重,但都不能和圣经同等看待.当然新教更不受后来天主教历次公会议的决议和教会法规的约束.宗教改革以后,新教将圣经译成各种民族语言,并致力于圣经的传播和注释工作.但新教各派对圣经的解释和用法不尽一致.如基要派强调圣经的每句每字都出自上帝的灵感,绝无讹误,其他一些派别的神学家却认为圣经是上帝启示的记录,它反映了圣经各卷的作者在不同时代对上帝启示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应用文字考据和历史考证的方法研究和解释圣经,以发现其中蕴藏的真理.这样,在新教内部,对圣经作为最高权威的理解,长期存在着争论.
  4、圣事
  新教一般只承认两种圣事,即圣餐礼和圣洗礼,认为是圣经明确记载由基督亲自设立的礼仪.天主教和东正教则认为除这两种外,还有坚振、告解、终傅、神品和婚配五种圣事,并认为也都由耶稣亲自设立,也可在圣经上找到根据.新教的某些宗派,如圣公会,也保留由教会施行坚振礼,按立圣职和婚配的仪式,但不认为这些具有完全的圣事意义.对圣事的解释,新教各派也不尽一致.一般说来,路德宗最接近天主教,认为圣事本身具有神秘的能力,如在圣餐礼中,饼、酒经过祝圣之后,虽然不像天主教认为的那样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血(即变体论),但已有基督的身体和血与之同在(即体同在论);洗礼也能使受洗者立即变为新人.茨温利和浸礼宗则认为圣餐礼仅具有象征或纪念的意义,饼酒仅代表基督的血肉,并不是基督的血肉;洗礼也不过是与上帝订立新的表记,表明受礼者与基督同死同复活,而与基督的生命联合,并不意味着神恩的具体施受.归正宗和安立甘宗则容许在上述两派之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这个问题,在新教各派间也曾长期存在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