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岳麓版中国式总结 分朝代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要有这么几年:五四、1927、1937、1945、1949、1956、1966、1978非别写出政治、经济、文化3方面列表会清晰些.能帮我完成要是符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5:10:19

高一历史岳麓版中国式总结
分朝代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
要有这么几年:五四、1927、1937、1945、1949、1956、1966、1978
非别写出政治、经济、文化3方面
列表会清晰些.
能帮我完成
要是符合要求
亲们
就要中国的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精华版、实用版、终结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   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 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   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   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  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
  三、  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   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   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   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   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 民主里程
  1、   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   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
  3、   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 意义和局限
  1、   积极: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B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
  2、   消极: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   贵族共和制
  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
  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
  3、   帝制
  (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 《十二铜表法》
  1、   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   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   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   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   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
  1、   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2、   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 联邦宪法
  1、   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   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   原则: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 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二、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三、两党政治
  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 初创共和: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   法国大革命(起因、标志、含义)
  2、《人权宣言》(时间、机构、影响)
  3、《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
  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1、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2、《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
  三、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四、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  德意志的统一
  1、   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   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3、   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1919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并颁布魏玛宪法.
  2、局限: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3、结局: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统治
  4、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鸦片战争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   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 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直原因接: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秀全创教
  二、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影响)
  《资政新篇》(评价)
  四、失败:(1)农民阶级局限性(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五、意义:(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3)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   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B、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鲜改革案”纠缠
  2、   过程:丰岛海战—黄海决战 1894年
  3、   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   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第17课五四运动
  一、 背景
  1、   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   民族矛盾: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二、 过程
  1、   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2、   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有北京转移到上海,并展开“三罢”斗争.
  3、   初步胜利:A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 B 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C 释放被捕学生.
  三、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四、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 空想社会主义
  1、   原因:A、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B、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公正、合理的社会,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   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3、   主张:A、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最早的预言家”.B、傅立叶和欧文主张建立合作组织.
  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年
  1、   内容:A、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B、揭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
  2、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巴黎公社
  1、   背景:内忧外患 2、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权
  3、措施:A、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工
  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人民可监督罢免.B、维护劳动者利益.C、用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4、意义:英勇斗争和首创精神,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5、教训及启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残余势力,防止资产阶级势力的反扑;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建立广泛的同盟;无产阶级缺乏一个统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时期,不具备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
  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  背景:19世纪60年代,俄国自上而下改革,推进工
  业化,但不彻底;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俄国落后腐朽充分暴露,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二、 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该政府继续战争.
  2、四月提纲:A、列宁提出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B、实行土地改革.C、退出战争.
  3、七月流血事件后确立武装起义方针.
  4、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三、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人民委员会.
  2、1918年,全国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
  四、  意义:是人类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经
  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给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
  第21课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一、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1921—1923)
  1、   中共一大
  (1)条件:A、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接受马列主义.B、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新青年》作为机关刊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党早期组织,奠定党的组织基础.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纲领:A、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C、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D、党的组织机构是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
  (4)意义:宣告党的成立,中国出现马列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2、   中共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3、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2)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3)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准备:A、1922年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 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B、中共二大讨论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C、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开始.
  2、北伐: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北伐.
  3、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1、武装起义:1927
  A、南昌起义:由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
  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总方针.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转向农村.
  2、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
  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3、红军长征
  (1)原因:A、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
  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遵义会议——A、纠正错误军事路线 B、确定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C、扭转被动局面,革命转危为安.
  《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到达陕北——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
  4、西安事变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
  (2)爆发: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
  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意义: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下基础.
  四、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
  1、日本侵华罪行:A、全面侵华,残暴统治,制造系列惨案B、实行以华制华:建立伪政权,推行“治安肃正运动”等C、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政策、三光政策.
  2、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年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两大战场
  A、抗战开始后,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
  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
  B、1938,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C、国民党政策重心趋向反共.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
  会制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制造皖南事变.
  D、中共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
  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
  击退反共高潮,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胜利意义:A、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
  略战争.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奠定了基础.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高,收回台湾.
  五、解放战争(1945——1949)
  1、两种命运的较量
  (1)两种命运
  A、民主和平与建立联合政府:1945中共七大.
  B、专制内战与实行一党独裁:1945年国民党六大.
  (2)重庆谈判:1945年8—10月,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方针.
  (3)政协会议:1946年召开再次确立民主和平建国路线,
  后被国民党推翻.
  2、解放战争
  A、全面进攻:1946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B、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共产党采取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粉碎重点进攻.
  C、战略决战:1948年,解放军力量超过国民党,决战时机成熟.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D、北平谈判:1949.1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
  国共和谈,李拒绝签字.
  E、渡江战役:1949.4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 新中国的建立
  1、准备: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事宜.
  2、开国大典:1949.10.1
  3、性质特色: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政
  务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以替代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2、内容:A、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B、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C、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
  设的方针政策.D、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写入宪法.
  3、性质: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A、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巩固革命建设成果.
  B、反映过渡时期要求,反映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C、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奠定基础.
  D、1957年初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