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我吧 救救我啊 我心理有问题我总认为自己张的帅 让别人关注自己 不愿意出丑 害羞 自己是体育高手 在球场和运动场上总是顾及自己 怕出丑 怕别人笑话 不喜欢自己 总想些不可能发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3 13:51:35

救救我吧 救救我啊 我心理有问题
我总认为自己张的帅 让别人关注自己 不愿意出丑 害羞 自己是体育高手 在球场和运动场上总是顾及自己 怕出丑 怕别人笑话 不喜欢自己 总想些不可能发生的事:球砸到我怎么办 我跑步姿势不好看怎么办 投不进笑话我怎么办 所以我活着很累 过于关注自己形象 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人才 帅人 等 而且总是怕事 怕自己挨打 其实我哥们弟兄很多 就是顾虑自己 自命清高 觉的那群喽喽怎么能打我 死要面子活受罪 遇到一点事 就反复想很多遍 想怎么办 想为什么发生 想后果改是哪些 想要那么做就不肯能发生 虚荣心强 急切盼望别人尊重我 但别人总跟我闹 就救救我

心理疾病肯定是有的 建议你找个心理医生咨询下比较好
  克服心理障碍一定要靠自己
  根据你以上的叙述大概有几个心理疾病和你状况相符合
  以下是你可能发生的心理疾病
  第一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是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尴尬的境况,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恐怖障碍.这种恐怖症的突出表现是害怕社会交往,又因害怕的具体情景不同而有不同的疾病名称,如见人脸红、害怕被别人看到因而惴惴不安者,称为赤面恐怖症;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对视恐怖症或余光恐怖症;害怕在公共场合遇见陌生人或熟悉的人者,称对人恐怖症;害怕与异性相遇者称对异性恐怖症.大多数社交恐怖症患者只对一种或几种社交交往或当众表演感到恐惧,称为特殊社交恐怖症.患有恐怖症的病人当担心会遇到害怕的社交场合或进入害怕的情境时才会出现症状,此时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和恐惧.常伴有脸红、出汗、心慌或口干等植物神经症状,害羞脸红是社交恐怖症最突出的表现.认知方面则与人相遇时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对自己的社交表现评价过低,有的发生认知曲解.如:任意推断或过度引申等等,严重时发生敏感性关系妄想.就像女孩信里所讲“大概我的波动情绪被后桌男生发现了吧”(任意推断),“他们已经以咳嗽、故意说脏话等方式公开排挤我”,“我似乎总听见别人在指责我……”(敏感性关系妄想),时间久了便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害怕社交场合,不敢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心理疾病呢?目前研究证实,这类患者有内源性胺类系统功能调节不良,并观察到影响生物胺类的药物治疗有效,也支持这一观点.另有研究表明,认知过程对本病症状的发生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我认为性格特征也是其中一个因素.该病常于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通常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被羞辱的社交经历后急性起病者.
  治疗要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两方面进行.
  1、药物治疗:多种药物对社交恐怖症有效,但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2、心理治疗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其中认知重建和社交技能训练、
  冲击疗法、系统脱敏等均可用于恐怖症的治疗.还可以做长程的心理治疗--精神分析.
  第二赤面恐怖症
  步入社会,在人前易脸红的毛病不堪其苦.其实知道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想改变自己,自如地与人交往,但就是做不到.有时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本来还好好的,突然心里"格登"一下,心跳加快,一股热血直往脸上冲,自己难堪不说,还叫别人莫名其妙,常常被别人笑话,致使与人交往时几乎成了惊弓之鸟,不敢与人交往.但又渴望与人交往,在的身体里常常经历着两个不同自我的战争:一个害羞、懦弱、缺乏自信,一个则强迫自己去改变自己,所以感到生活真是太沉重、太累了.这是患上了一种叫"赤面恐怖症"的心理疾病.
  每个人在与自己不熟悉或比较重要的人交往时,都会出现一种紧张或激动感,并反射性地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从而使人的心跳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即表现为脸红.这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正常反应,随时间推移会习以为常.但由于你缺乏自信,因而特别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以致对脸红特别在意.害怕别人会因此议论你,想自己不脸红,但又无法消除,见人脸红便成了你的心病.与人交往前你便担心自己会脸红,交往时更是认真体验自己有无脸红,时间一长,就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形成了兴奋点,只要你一进入与人交往的环境,就会出现脸上发热感和内心的焦虑不安,加上别人对此的议论或讥笑,更使你紧张不安,惧怕见人,从而形成赤面恐怖症.
  赤面恐怖症是可以治疗的.首先你对脸红要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允许它出现和存在,不去抗拒、抑制或掩饰它,不为有脸红而焦虑和苦恼,从而消除对脸红的紧张和担心,打断由此而造成的恶性循环.
  其次是要进行自信心方面的训练.人前容易脸红的人,多数对自己缺乏自信,具有自卑感,因而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克服自卑感,可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要改变只看到自己的短处,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的思维方式,反过来经常想想自己有哪些长处或优势,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从而逐渐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在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的同时,再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去,先寻找一件比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一举成功后便会有一分喜悦,做完后再用同样的方法确定下一个目标.这样,每成功一次,便强化一次自信心,逐渐地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手指有长有短,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把缺点、失败及别人的耻笑等看成是一种常事,当成完善自己的动力,对别人的评价和议论自己心中有主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为人言所左右或无所适从.
  人会自卑,是因为他通过比较和自省,发现自己确有不如人处.而处事成功,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所以,一个人要想最终克服自卑心理,就必须在建立自信的同时正视自己的不足,通过多学、多干来充实知识,丰富经验,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此外,可通过心理训练来帮助克服.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把能引起你脸红的各种场面,按由轻到重依次列成表,分别抄到不同的卡片上,把最不令你脸红的场面放在最前面,把最令你脸红的放在最后面,卡片按顺序依次排列好.
  第二步:进行松弛训练.方法为坐在一个舒服的座位上,有规律地深呼吸,让全身放松.进入松弛状态后,拿出上述系列卡片的第一张,想像上面的情景,想像得越逼真、越鲜明越好.
  第三步:如果你觉得有点不安和脸红,就停下来莫再想像,做深呼吸使自己再度松弛下来.完全松弛后,重新想像刚才失败的情景.若不安和脸红再次发生,就再停止后放松,如此反复,直至卡片上的情景不会再使你不安和脸红为止.
  第四步:按同样方法继续下一个更使你不安和脸红的场面(下一张卡片).注意,每进入下一张卡片的想像,都要以你在想像上一张卡片时不再感到不安和脸红为标准,否则,不得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五步:当你想像最令你不安和脸红的场面也不感到脸红时,便可再按由轻至重的顺序进行现场锻炼,若在现场出现不安和脸红,亦同样让自己做深呼吸放松来对抗,直至不再脸红为止,又进入下一步的锻炼.
  第三自恋
  自恋癖也称自恋症、影恋或纳喀索斯症,是指个体热恋自己的身体,对自己有强烈性欲要求的状态,是一种以自己为性爱对象的性偏离.在文学作品中很早就有了关于自恋癖的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腊神话中有关纳喀索斯的故事.纳喀索斯是河神和仙女的儿子,美貌出众.女神厄科向他求爱,遭到拒绝,后幻化为回声女神.诸神因此对纳喀索斯不满而对他进行惩罚,使他爱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成为水仙花神.纳喀素斯症后来也就成了自恋症的专用名称.
  自恋癖患者很罕见,但据说在西方国家近年来有自恋癖人格特点的人日趋增多.可能产生自恋癖的因素有:
  1.家庭环境.单亲家庭在自恋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单亲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和亲眼可以是含有性的内容的,常可使孩子产生与尊亲同意识或潜意识.另外,父母是因感情不好而离异的,那么父亲或母亲对对方的怀恨和不满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使孩子觉得他人都不可爱,不宜接触,而促使白恋癖的产生.
  2.教养方式不当.父母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或他人的面称赞、宠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的主体,父母对孩子是娇宠有加,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这常成为自恋瘫产生的基础.
  3.心理因素.有的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儿子过分亲呢、宠爱,使有些儿童产生把自己与异性尊亲认做一体的心理而出现自恋癖的倾向.
  4.缺少同龄伙伴.我国提倡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异性和同性伙伴,如果家长不鼓励孩子去结交朋友,不为孩子结交朋友提供条件,甚至还加以阻碍,就会促使自恋癖的产生.
  5.与创伤性经历具备.如有的成年人在与性伙伴的交往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在精神上或肉体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等,可使其丧失异性恋或同性恋的兴趣,转而成为自恋癖者.
  自恋癖患者男女均可见,其表现为:
  1.自恋癖患者的性欲对象是自我,通常表现为影恋.即对当时当地的本人有强烈的性欲求,把自己或自己的镜像当做性行为对象.
  2.自恋癖患者对异性一般没有性兴趣,对同性有一定的性兴趣,但必须是类似自己的那一类成员.其性行为多为手淫、性梦、性幻觉等自慰性性活动,有时涉及同性恋或异性恋性活动,但并不爱恋对方,而是把性活动想象成另一个自我在与自己发生性关系.
  3.这类患者有着极强的自我爱恋的潜意识.对他人的爱恋只是附带的,在情感上表现出一贯性的冷漠,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及他人.通常拒绝婚外性关系或可能损及其名誉和身体的性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爱情专一,不会涉及桃色事件.
  4.许多患者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趋向.他们通常是自我夸大、自我赞美、自我表现,常幻想自己容貌绝伦,才华横溢,能力超群等.在感情和内心世界中有孤芳自赏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损人利己,以我为中心,处事极端化.当受了批评、遇到挫折或失败后,表现出震怒、自卑、羞惭,常有过激和抑郁反应.一般来说,没有明显客观原因的独身主义者、不涉及同性恋的极端女权主义者或男权主义者多少都有一些自恋癖的倾向,其中不少人可能是自恋癖者.
  在诊断自恋癖时,要注意与同性恋、性厌恶、禁欲者相区别.自恋癖患者与同性恋患者的性对象都是同性,但前者的性对象是本人,后者的性对象是其他同性成员.据研究资料显示,不少同性恋者可兼有自恋癖,如某些同性恋者仅喜欢与自己长得相像的同性成员.虽然两者有时出现交叉情况,如都对与自己长得相像的同性成员感兴趣,但自恋癖者并没有对同性性伙伴的爱恋,性活动是自私的,多为洁身自爱型人格;性厌恶是对性活动反感,但没有对自己的无限赞美和性欲望;禁欲者对他人有性欲,只不过是通过自我克制加以回避罢了,而自恋癖则是对别人没有性欲.
  自恋癖一旦形成后,一般难以纠正,主要是由于确立诊断时,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了,有关的观念和人格已基本固化,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性和拒医性.所以对自恋癖应以预防为主,对儿童适度的爱护和合理的教养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儿童和青少年出现自恋癖行为,只要及时发现查找原因,进行适当的教育和调整改善环境,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伙伴往来,是可以消除的.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精神抑郁症状的自恋癖患者,用精神治疗方法一般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个人人格方面的缺陷并树立起纠正的信心,他们一般能接受,而且处境越困难,其疗效越好.
  以上仅供参考